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基隆四嶼

「彭佳嶼海面,風力三到五級,小浪轉中浪…..」熟悉的漁業氣象報告用語,卻一直無緣體驗海上巡弋和造訪彭佳嶼的機會。一個難得的機緣,登上了基隆海巡隊的海巡艇,出海到基隆四嶼─彭佳嶼、花瓶嶼、棉花嶼、基隆嶼,做了一趟海上巡禮。「登山則情滿於山,觀海則意溢於海」,在海上看礁島別有一番山海情。尤其近距離的繞巡觀賞,浪花拍岸的海蝕礁島,竟是這般的真切美麗,這是從來沒有的認知和經驗。

海上巡弋 飛魚迎客
臺灣四周海域遼闊,隨著賞鯨船隊的帶動、龜山島的開放觀光、新興的藍色公路開航,海上活動已日漸蓬勃。坐船不是新鮮事,登上海巡艇還是頭一回。這艘百噸級的海巡艇五月底才下水,艇上配備各項電子偵蒐儀,輸入海
圖,從監視器上的標示,可一目瞭然的掌控海面上的動靜,航速又快,對打擊海上犯罪及救難有很大的功能。
六月的艷陽天,當船緩緩駛出基隆港,看看海面倒也平靜,兩岸的景觀,因視角的改變而不同,對事物的看待也就變得新鮮有趣。海上巡弋如同登山健行,懷著一顆好奇歡喜的心,在漫長顛簸而又枯燥的航程中,迎著風浪遠眺海天,或細看海面的波動揚起,觀想間總會有新的發現和悸動。是季節的關係吧!出海沒多久就看到飛魚飛離海面的情境,離海面約一呎多持續十幾鈔的飛行令人印象深刻,這是海洋最初見面禮。

彭佳嶼的明燈
 距離基隆港約55公里之遙的彭佳嶼又名大峙山嶼,是海底火山噴發時之堆積層,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航程後,黑色的礁岩在海天中矇矓現形,從圖片上的認知到逼現眼前的實景,令人不禁驚呼它的美麗,海巡艇特地放慢速率繞嶼巡航。
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最高點的燈塔,這座海上明燈指引了多少夜歸的船舶,也因有了燈塔使得這座礁嶼鮮活起來。中央氣象局在此設立氣象站,民國85215日建成太陽能發電啟用。面積約114公頃的彭佳嶼北、東、南三側均為海崖,豐富的海蝕洞景觀,在浪花的拍擊下,湧現出另一種美感。西側呈緩坡,植被以草原為主岩岸高數公尺,建有一小廟,但礁石甚多,船隻亦不易靠岸。唯一的登陸地點為島西南端海岸之向東凹入處,岩壁經過人工修鑿,成為全島唯一港口。島上為軍事管制區,且水源不足,目前暫不開放觀光。

漁民的智慧
離開了彭佳嶼水域航向棉花嶼,航行中突然速率加快,感覺定有事故,進駕駛艙看監視幕聽艇長說,才知有大陸漁民在附近非法捕魚。當海巡艇駛近大陸漁船,看見海面拖曳一條,由稻草編織一公尺立方的草蓆,串連成百公尺的漂浮物,據說這是用來誘捕飛魚產卵,待時再收回草蓆取卵,真是天才。在海警的責令下收網驅離,意外的插曲,也讓我們增長了見識。
 棉花嶼又名扛轎嶼,與彭佳嶼、花瓶嶼三島鼎立,也是一座火山島,由深灰色之輝石安山岩之熔岩流所成,面積約13.3公頃。棉花嶼之海岸為連續之斷崖絕壁,海浪衝激海崖底部,海崖下部海蝕臺發育甚佳,岩臺上滿布巨礫。由於堅硬多孔質之岩脈,抵抗風化作用,呈現出岩骨狀,突出於地表,與崖岸的海蝕地景,形成此地的特殊景觀。
海巡艇繞過東海岸之中央部,見一岩礁,高約25公尺,竦峙於海中,蔚為奇觀,漁民稱之為「屏風岩」。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,見有漁船在此作業,甚至還有釣友不辭辛勞的到此磯釣。子非魚,焉知魚之樂,真是隔行如隔山。

花瓶嶼的海蝕
麗日當空,曬得人昏昏欲睡,艇長在船艙內放映了一段前些日子巡航時拍攝的海豚戲水影帶,看的大夥又打起了精神,出艙想看看有沒有這分幸運。正想的出神,遠處的花瓶嶼已在望,我不知道島嶼名稱的由來,但總覺得跟花瓶一詞聯想不在一起,我倒覺得像是一隻翹首的大海龜。
面積只有3公頃左右的礁島,位於基隆市東北東21浬之海中,由51公尺高的火山小島與數個小岩礁組成。主島之島形大致呈長方形,周圍不過300公尺,四周被海崖圍繞,不易上岸。嶼之東側有一大裂罅,將島嶼切分為二部,本嶼東南側的海崖中有一大海蝕洞。整座礁島只有燕鷗鳥類的棲息,該是賞鳥的天堂。

基隆嶼的另一面向
看過了花瓶嶼,巡航往基隆嶼。一段航程後,見海面上漂浮著先前所見大陸漁民誘捕飛魚產卵的草蓆編織,經海警打撈上艇,果真看到纍纍的飛魚卵,交織附著在草蓆上,甚至還有產卵後不及脫身的飛魚。飛魚產卵本想逃避魚群的吞噬,找一塊海上的漂浮,便於孵化綿延後代,想不到人類還是聰明一著。
看到了基隆嶼,這座基隆外海的地標,陡峭的山勢屹立在海中猶如鎮守在寶島臺灣海域前的石敢當,從東北角的海岸線上都可看到它的面貌,最為國人所熟悉。但是從海上看基隆嶼,有臺灣本島海岸線的襯托,別有一番風貌。
基隆嶼原來可能為一岩株狀火成岩體,因周圍之水成岩層被剝削而盡,岩層本體遂露出於淺水中,然後因地盤上升而露出海面。由於受季風及海浪沖蝕四周呈斷崖或陡坡臨海,岩礁和海蝕洞處處可見,附近海域成了著名的磯釣場。

回航的省思


六個多小時的海上巡航,還好是風和日麗,沒有碰上惡劣的風浪,有許多的驚喜發現,也有些許的疲憊,畢竟人是生活在陸上的動物,看到了陸地島嶼而不能登岸,總是不能釋懷。回航中再三的思索此行的收穫,除了見識海上的風情,也體會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,要珍惜每一次的出訪機會,多見識一些不同的生活面向,帶給自己一些新思維,在工作上再添一些新動力。
一直生活在都會鄉里的我們,對山海的認知,習慣性的總是以自我為中心,去看待山中情、海上事,而山海的情事,真的就是一般的識見嗎?不經一事不長一智,拉不開視界,看的面就不夠廣、不夠真。如同登山健行,山麓上的跋涉省思,登頂的凌雲御風,俯瞰紅塵的名利喧囂,再回到大地,會有一種認真和謙卑的體認。出海才知汪洋波濤的能量和壯闊,繞巡觀賞礁島的竦峙和不同面向,猶如返身攬鏡,觀照出自我的穿帶和不足,進而知所珍惜和奮進。從台北看天下總是隔層紗,出去走走,出國看看,換個角度,會是另一種感受和感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